关于爱,为什么总是不能长久?

爱情感0字数 2646阅读8分49秒阅读模式

比远方更远的 是远方的风 你说 诗酒要趁着年华 我说 寿司要就着西瓜 你说 草帽跟高跟鞋很搭 我说爱是一种感受,超越了期望值就容易感觉到爱,反之就认为爱没有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对美好的事物很向往,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并且奢望这些美好能够成为常态。

因此,对爱情的期望值很高,总认为爱情中那些热恋的状态才是爱情真实的面目,实际上那些只是爱情打了鸡血之后巅峰的状态。在那样的状态下,爱情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行之所至,心之所念全都是爱情。就像你现在一门心思想着好吃的,刚到家里时,就看到了满满一桌子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因为有需求,所以更容易感觉到惬意。

我们眼中的爱不就是这样的吗?在极度渴望爱的时候,感受到了,而且是超越了自己需求,那自然感觉很是受用,就像那一桌子的丰盛饭菜一样,感觉好极了。

我们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很饿的时候吃东西一样,刚开始有一个词叫做饥不择食,只要是吃的能填饱肚子就觉得足够幸福。可是吃饱了以后,依然让你继续吃下去,可能就有挑剔的行为出现了,这就是需求发生了改变。爱情我们一直有需求,可是我们很难去持续高负荷地创造条件,满足这种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两个人的爱很难持续保持同步的状态。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些不同的感受形成了不同的情绪,我们又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今天你主动投怀送抱,我感觉到的是浓浓的情意,是爱我的表现,可能到了明天你再有同样的举动时,我就会感觉到厌烦,你太粘人了,影响到我了。

同样都是爱的表现,当需求不同步的时候,经常出现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这个时候常常伤的是两个人的心。付出爱心的人得到的是心寒,接受温暖的人得到是厌烦。因为自己的好意不能被接受,就容易造成矛盾。你需要的时候我没能给予你,我给你的时候,你又不需要。心有灵犀也只是两个人短暂地能达到那态,稍微一点就通了,两人都感觉到爱。

毕竟两颗心是分开的,很难真正重叠在一起。看看办喜事的时候,人们的祝福语:永结同心就知道了。宾客们也都衷心希望新婚夫妇能够白头到老,之所以称之为祝福,本质就是这个过程很难,需要鼓励打气。

如果非常容易就能做到,也不至于要用我希望你们怎么样,祝福你们怎么样了,可见爱情的长久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珍惜。老生常谈的观点,珍惜爱,才能更容易感受到爱。《道德经》里那句“多则惑,少则得”在这里就很有意境,想明白了就理解了珍惜的意义所在。一粥一菜,能品食物本身的味道,一笑一颦能够感受到爱的所在。

第二,根据需求给予爱。一顿丰盛的饭菜让已经吃饱肚子的人去吃,他会感觉到难受,对于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来说,那是上天的恩赐,后者比前者的幸福感要高出很多。

同样的道理,给予爱的那个时刻,对方不需要爱的时候,爱是一种多余的付出,甚至会让对方很厌烦,相反,及时给予,爱的感受就直线上升,幸福感爆棚。

爱本身一直存在,可是爱的感受不会一直存留在心间,它受周围的环境,自己的情绪影响太大。时间久了之后,没有爱的回馈,对方又怎么会持续不断地给予呢?当彼此的回馈少的时候,感情自然就淡了,给每个人的感受就是爱情不能长久,对方不那么爱自己了。

纵然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对你如初恋是在彼此需求极其强烈的时刻,如果把这一切当作常态去看待,就像希望这天气一直是晴天一样。仔细想一想没有阴雨天哪来的我们对晴天的感受,对比产生美,爱情同样如此,长久的爱更需要有一些缺失,一些遗憾才能够被珍惜,感受的更加浓烈。

爱有浓有淡,有疾有缓,有时波澜不惊,有时一泻千里,还有的时候甚至还略微带了些苦涩,细细品味,爱一直存在,只是形式有很多变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翻阅王小波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不由想到他和李银河神仙般的爱情,甜得发腻的情书王小波从不吝啬。两人年轻的时分,李银河的母亲曾说过王小波长得丑,什么翩翩少年,什么八尺男儿,什么俊秀潇洒,都与他无关。

但李银河,与他有关。

间隔王小波逝世曾经有几十年,生前有李银河的陪伴,逝世后,仍然有李银河的陪伴,李银河曾在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祭上说过:“小波真侥幸,斯人已去,却留下这些文字,令我们哭,令我们笑……”。字里行间,流显露李银河对王小波的倾慕,观赏。

关于爱,为什么总是不能长久?

斯人虽已去,但爱情,永驻。

“所以爱会消逝的对吗?”,用调侃的方式问出最真的疑惑。关于爱的存在,本就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爱情的界线没有时间限制,也无法用任何东西来权衡。

就像生命的脆弱,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那爱情也一样,它可能是脆弱的,可能是巩固的,也有可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固定的格式,因人而异。

关于爱情的“始与终”,我没有很倾向其中某一个答案,更没有固定的诠释,都是在追求和探究结果的路上,路途阅历的事情,看到的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小波和李银河作品,置信很多人都有读过。说他们是当代爱情的经典,一点也不为过。李银河并没有由于丈夫王小波的逝世而感到失去了全世界,他们的爱情也没有由于两个人的间隔而呈现了终点,关于他们来说,这份感情是崇高,崇高,不掺杂任何的杂质,并将不断持续下去。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过:“请把爱情想成一种漂亮的状态,它并不是一种手腕,而是万事万物,有始有终,自生自灭。”

爱情的状态,像极了一个婀娜多姿在沙滩上起舞的女子,海浪拍打的节拍和太阳洒落的光线,配合得无可挑剔……这样的状态沁人心脾,温馨自由。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想象得过于美妙?当然不是。

回归到生活中,那一纸婚书就被定义为爱情的开端了吗?那终点,是碑文的旁边有她的名字?假使生命的脆弱没有支撑彼此共同走到最后呢?

无法预测,无法想象。

爱情于我而言,是个奢饰品,可遇不可求。我不强求一定是美满,幸福的结局,但我更执着于享用过程。刻意去追求爱情的终点,可能会疏忽掉很多本该享用的东西。

若爱对方,尽管用全力去爱。

爱情究竟会回归生活的平淡,但一开端就刻意把生活的平淡无限放大,恐怕连去爱的勇气都没有,谈何持续爱情?

能做到不追求爱情的结果,关于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会很难,每天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高楼里做着相似的事情,麻木、冷漠,早不再追求罗曼蒂克,更别谈爱情。

嘴上说着没事,心里却还是羡慕。

爱情的实质不用去寻求本人在当中得到了什么,认真的享用,拿出该有的态度,是对爱情的礼貌。

两个生疏的人走到一同,本就是彼此生命中的奇遇,能够庆幸,这并不是彼此最后一次的见面。

坚持在一同的初心,相爱已然成为习气。

终点在哪里,什么时分会呈现,它重要吗?若是每段爱情都是善始,善终,那也不失为美妙。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qq.com删除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15日 16:15: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itsrcs.com/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