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爱美丽观后感

爱情感2字数 8546阅读28分29秒阅读模式

天使爱美丽观后感

 天使爱美丽观后感,每一部影片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体系,大家在看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感想过要抒发,观后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想法,一起看看天使爱美丽观后感.,仅供参考.

天使爱美丽观后感1

 观众常误解片名“天使爱美丽”,将它仅仅理解为可爱的女孩喜欢美丽,其实爱美丽是人名谐音,女孩名叫艾蜜莉(Amelie)。所以,片名有双重含义——一个叫爱美丽的天使热爱美丽的世界。呵呵,仅仅从片名就能感受到这部**的情调。

 艾蜜莉是个精灵古怪,有着大大眼睛,喜欢幻想又视角独特的女孩。可是,艾蜜莉的童年很不幸,被父亲误诊为患有心脏病,没有去学校读书,由神经质的妈妈教育她识字学习。一天,妈妈被跳楼自杀的人砸中,随之归西,父亲伤心过度,愈加不理女儿。艾蜜莉只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来打发孤单又寂寞的童年时光,形成自闭的性格。

 或许艾蜜莉真是掉落在人间的天使,童年的不幸没有使得她沉沦。她的自许幻想认为自己是个堂吉诃德,要挑战人类苦难的大风车,或许她认为自己是戴安娜王妃的继续。她发现周围许多人活得那么不幸福:总是怀念逝去丈夫的女邻居,总是深居简出的老头子呆在家里画画,总是被退稿的失意作家,总是被老板痛骂的伙计。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去影响别人。

 人不应该总是自艾自怜,至少全力关心别人总比自悲要强。相信在付出热情的同时,会获得一份温暖的.回报。有个博友曾问:你喜欢付出还是得到?游鱼回答: 自然是付出。游鱼喜欢付出不是出于高尚的道德,而是认识到,有能力为他人付出的人都是富有且幸福的,一个吝惜又不幸的人是无力奉献的。

 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游鱼认为艾蜜莉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事实,她确实改变了那些不幸的人,使得他们找到生活乐趣和人生幸福,同时渐渐地改变了自己。此时,艾蜜莉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性情羞涩爱好古怪的男孩。艾蜜莉如何获得自己的幸福呢?她如何帮助自己走出自闭,不再做一个握着酒杯的局外女孩(**中一幅画,画里有个握杯的女孩,被反复提起,隐喻艾蜜莉)?这是**最大的看点。游鱼看过很多的爱情片,可是从来没有看过女孩这样去追求男孩:艾蜜莉神秘地层层设下连环谜语,使得男孩子步步走近她。当然,结局大欢喜,有情人热烈拥吻。

 天使不是玻璃娃娃,不是碰不得,不是一碰就心碎。天使只是用透明的眼睛观看这个世界,用透明的心灵感觉这个世界。每个善良热情的女孩,你们都是天使,都应该得到幸福的。

天使爱美丽观后感2

 本学期,好心的老师让我们看了三部**,其中有一部叫《天使爱美丽》,那天,我因单位有事迟到,没有看上头,但是大致的意思还是懂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艾米莉是一个咖啡馆的女招待,她用各种古怪的爱好填满自己的生活:将本来枯燥简单的生活用神奇的想像力装扮得五颜六色,而这些想象力却来自艾米莉孤独的童年……

 当艾米莉在电视上看到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的消息时,她突然意识到快乐是如此的珍贵。

 影片有一个细节,艾米粒偶然间在角落里发现一个陈年铁盒子,里面都是一些小男孩的“珍宝”,她决定把这些“珍宝”还给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在费尽周折之后,艾米莉终于看到了老头儿满脸激动的泪光。可能正是那时,更加坚定了作者寻找快乐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开始了她的“天使”之旅,

 从那以后,命运悲惨的公寓管理员,离群索居的“玻璃先生”,诚实勤劳的杂货店售货员,期待爱情的同事都成为她的帮助对象,而艾米莉自己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采取了人物叙述的常规原则。从她的出生,成长,家庭环境,父母的命运等等,凡是一切和艾米莉有关的东西全都搬了上来。导演运用了精熟的场面调度,将镜头处理的很是精彩,她不断的在帮助别人,在她周围生活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关爱,天使的定义开始发挥,整个故事也都在艾美丽的精心设计下发展。

 最后主人公精心策划后的每个人再次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其实,导演也想告诉我们,艾美丽也将他们变成了“天使”

 导演通过影片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将一种内在的精神美传播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全球秩序上的伟大价值。是人与自然社会一体和谐的优美秩序。通过这种美好的善意的传播,将人类送入了欢乐和幸福的深处。

 当今社会,**是一种非常强的文化力量,这些媒介不仅仅为权利服务,更为公众利益服务,是一全球性的传播课题。

天使爱美丽观后感3

 艾米丽曾是一个孤单而寂寞的女孩,她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传奇,小时候的她有着许多可笑但可爱的举动。把脸贴在玻璃上,把鲜红水嫩的草莓插在手指上一个一个吃掉,手拿可达相机寻找天空云彩变幻多姿的美丽图案,戏弄曾欺骗她的邻居(在其看球赛的关键时刻一次次拔下天线插头)。一切的举动都使我们捧腹而笑。

 她的世界很小很小,但她天马行空的思维造就了一场奇迹。戴安娜王妃的香消玉陨给了她死的震撼,使她明白该做什么的时候到了。

 她有着雷锋般乐于助人的精神,当然她的方式比起雷锋可要浪漫的多了,因为她懂得耍手段和一点点小伎俩。

 她是很害羞的,甚至不愿意直面受她帮助的人,在还“宝物盒”时只需一个电话亭,那铃声便成了指引另一个人重新生活的启示,使那个“宝物盒”的主人重温自己的孩童时代,不论那个时代发生的是开心抑或是尴尬悲痛的事,那些回忆毕竟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意味着太多的逝去光阴,让人无法自拔。

 之后,艾米丽就一发不可收拾,抓住接上的盲人老头一路语不间断讲述街上所能看到点点滴滴,楼房雕塑马缺掉的耳朵,水果摊的水果,肉店排列的标牌价钱......。在送到地铁口时便迅速离去,让这个盲人老头误以为天使真的降临。紧接着又在咖啡厅拉 皮条,成就了一对孤男寡女。在一个个成功之后也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爱情。

 以前的我们总觉得我们的世界太小,恨不得飞出去,找一个海阔天空的地方大有作为。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世界太小,而是我们的心太小,装不下那么多奇思妙想,装不下内心本可以有的海阔天空。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天赋,而是我们还没有发觉。

 艾米丽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完成梦想的范本,我们不一定非要和她一样生活,只是在我们认为自己穷途末路之时,在我们认为自己寂寞潦倒之刻,不如撇开自己,因为你不是最最悲惨的一个,或许在救赎其他人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得到救赎。

 谁说没有金钱就不能施恩?只要心中还存有一点点美好的情感,那么就让这一点点美好充斥自己空虚的心灵,感染周围可以感染的地方,这也算是有所作为吧^_^

 艾米丽不需要一片天空,依然可以使自己的生命绚丽多姿,依然可以创造奇迹。

前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福克纳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时期,南方旧传统和北方现代文明碰撞下呈现出众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以此为背景从多维度揭示了特殊环境下的父女矛盾、社会等级矛盾、女性反抗与被压迫的矛盾等无法调和的社会问题。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即艾米丽的父亲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南方做派”,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喜欢艾米丽的男子。

导致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荷默·伯隆,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自己结婚时,为了留住爱情保、住名声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爱人。

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去世,小镇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这部小说中的艾米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一样,家道中落却依旧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人物,是南方传统思想下的牺牲品。

今天,我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小说中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米丽受到的三次否定来分析这部带给我们震撼的艺术作品。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谈通过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思考。

1、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

开篇的叙述便揭示了艾米丽的死亡,勾起读者的想要探究的欲望,最后又以艾米丽的葬礼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为结尾,用诡异恐怖的基调把情节推向高潮。

①时序交织、倒错的情节

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说过:“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本篇小说中的布局十分精细,并没有采取传统小说结构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说时序中采取跳跃与颠倒的叙述模式,将小说分为五个无标题部分为小说设置悬念。

小说的开篇便说:“艾米丽·格里尔生**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

这些设置让读者好奇艾米丽究竟为何受男人敬慕,又是如何成为“纪念碑”式的人物?而为什么她的房子十多年没有人进去过,妇女们对她有怎样的好奇心?

接下来文章用“死亡”这一主线将五个部分独立又相对统一的整合为一体,打破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制造出种种悬念:从“我们”参加她74岁的葬礼作为开端,讲述她60岁时发生的税收事件,紧接着又跳跃到她30岁左右,与北方佬荷默的爱情纠葛以及发生的气味事件,后又着重描述了气味事件发生前艾米丽生活的转折点即父亲的死亡;然后对她和荷默的感情、婚事和她曾在40多岁时教授过6、7年的瓷器彩绘课的经历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是葬礼上荷默尸体的发现。

看似杂乱无章堆砌的五个部分,却暗示了艾米丽坎坷错乱的一生,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将时间的过渡、跳跃做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迹,引领着读者一步步去寻找真相。

②独特多样的视角

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叙述及固定人物有限视角叙述的方式相互替换、互为补充,构造出了整个故事。

作者先是以“我们”这一第一人称复数的视角进行叙述,一方面可以降低以“我”作为叙述者的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就将“我们”代表的大众与艾米丽隔离开来,凸显艾米丽的特殊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将时序打乱,小说又引入了第一人称的回顾性视角,用追忆的眼光来叙述故事。

接下来作者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运用了全知视角,它的好处在于叙述者可以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除了“我们”的全知视角,作者还采用外聚焦全知叙述形成视角上的多样化:

第二天,他又接到两起申诉,一起来自一个男的,用温和的语气提出意见。“法官,我们对这件事实在不能不过问了。我是最不愿意打扰艾米丽**的人,可是我们总得想个办法。”

“这件事很简单,”年轻人说。“通知她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不然的话……”

“先生,这怎么行?”法官斯蒂芬斯说,“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

文章中还有多处采取了固定人物视角,比如这一段: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

天使爱美丽观后感

视角在不断的转化中,通过“我们”、“他们”、“他/她”观察到的艾米丽使故事的情节不断丰富,使艾米丽的形象更加饱满。

③隐喻、象征手法推动下的细节描写

艾米丽的人物本身就有一定的隐喻色彩,象征着南方社会的旧传统。在文字的叙述上作者依然延续这种隐喻、象征的描写方式,通过语言、外表等方面来间接的刻画艾米丽的人物形象——落魄的或是骄傲的:

等到我们再见到爱米丽**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

“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特别是文章标题《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采用了隐喻手法,全文中这朵花都不曾出现,而这朵花像极了艾米丽**一生对爱情和幸福求而不得,也象征着作者对艾米丽悲惨一生的惋惜。

而象征手法运用在艾米丽的形象上所替代的是南方日渐衰败的传统制度,也体现了作者对南方古老传统与故土的再一次深切怀念与告别。

2、艾米丽在父亲、爱人和镇上的“他们”三段关系中的不同形象转换

①无法打破“父权”的艾米丽

小说中对艾米丽及其父亲之间的情节描写的并不多,但父亲却是造成艾米丽悲剧的重要根源。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描写中父亲手执马鞭赶走所有青年,这意味着父亲对艾米丽的过度保护,也为后面艾米丽爱情的悲剧埋下伏笔,更是分割艾米丽和镇上众人之间的一条贵族与平民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艾米丽的父亲是“父权”的代表,而艾米丽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禁锢,虽然像所有的少女一样渴望爱情,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更无法以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②无法“正视”爱情的艾米丽

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希望,这时北方佬荷默的出现仿佛给艾米丽的长久无望的爱情注入了活力。

然而,虽然她容颜老去、家庭衰败,但是这份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依然遭到了小镇上众人的非议和亲戚的反对。而艾米丽用自己的行动作为反击:

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艾米丽**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那辆黄轮车配上从马房中挑出的栗色辕马,十分相称。

可是现实却给她一个致命的打击,荷默并无意与艾米丽成婚。艾米丽最后的选择是用砒霜毒死自己的爱人,然后占有他的尸体来达到实现自己情感的目的。也许她是出于怕被拒绝后镇上众人的嘲笑;也许她是出于南方贵族中不可一世的傲气;也许她是出于被拒绝后的愤恨;也许她是出于爱而不得的悲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到最终的结果是:

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

③与镇上众人“格格不入”孤独的艾米丽

小说中镇上众人的视角也贯穿了艾米丽整个不幸的一生,作为镇上唯一的象征着南方贵族的艾米丽的确也得到了人们的敬畏。可是这种敬畏并不是对于她本身,而是对南方传统和阶级的敬畏。

而人们对于她的情感多是像开篇描写的那样是“好奇”而已,再有便是对艾米丽父亲去世时众人的态度的描写,可以窥见事态的发展:

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到头来,他们可以对艾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她变得懂人情了。如今她也体会到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种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同时也为艾米丽与荷默的感情埋下伏笔,众人看到南方贵族与北方佬的交往,多次用“怜悯”这个词来对艾米丽表达情感上的施舍。从中便可以看到这种日趋淡薄的人情冷漠,再加上代表“南方式高贵”的艾米丽习惯性的自我封闭使得她至死都无法与外界和镇上的人们建立良好的联系。

3、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米丽在“渴望”中遭受的三次否定

死亡主题是哥特式小说最经典的情节之一,而让死亡富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是福克纳惯用的手法。小说中共描写了三个人的死亡,即艾米丽的父亲、荷默以及艾米丽本人。

①父亲的死亡及艾米丽受到的第一次否定

艾米丽的父亲是父权的象征,是南方贵族的象征,作者通过艾米丽父亲的自然死亡,寓意了陈旧落后的南方社会体制,终将历史淘汰的必然结局。

对艾米丽的第一次否定是在艾米丽父亲去世后,她决心改头换面试图与外界联系,然而,她与来自不同阶级的荷默的恋情遭到了众人的抵触。他们请来了牧师劝艾米丽与荷默断绝来往,又请来了她的堂姐进行劝阻,最后都没有成功。艾米丽依旧“把头抬得高高的”,就在这往来之间的对抗中众人一点点的齐力把艾米丽往外推。

②荷默的死亡及艾米丽受到的第二次否定

荷默是新兴北方政权的象征,荷默死于艾米丽的谋杀,象征着南方的传统文化和北方现代文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暗示着南北战争后,大多数南方人不愿意接受战败的事实垂死挣扎,正如艾米丽用砒霜毒死荷默酿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第二次否定是在艾米丽得知荷默并无心与她成婚时,还选择用砒霜将荷默留在身边,这份长达40年之久的挽留,揭示的却是一个贵族出身的南方淑女屈身恳求一个北方工人反遭拒绝的事实。这是对艾米丽精神上最沉痛的打击,也是对她人生的再一次否定。

③艾米丽的死亡及艾米丽受到的第三次否定

艾米丽象征着战败后依然残喘的南方政权,自然死亡的艾米丽也象征着南方政权会逐渐消减,最后不复存在。同时更是揭示了南方式的“高贵”最终还是败给了北方“底层”的爱情,正是这份所谓的爱情推动了艾米丽悲惨的命运进程。

随着情节深入,艾米丽在4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教授瓷器彩绘课,试图与外界建立联系,却因为不合时宜再一次被摒弃。这次彻底切断了她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断了她对做一个普通人的向往,也是对她“高高昂起的头”的第三次否定。

4、基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部极具艺术价值的小说,谈谈我对于现实生活的几点思考

①父母之于子女,是开启人生的第一扇门

小说中艾米丽的父亲是她悲剧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她所持有的贵族局限性的思想都是父亲带给她的,最后她对爱情的取舍、家中不说话的仆人、紧闭的门窗……都是“父权”和南方传统制度对她的一步步的“改造”的结果。

尽管她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却没有自己选择爱情和人生的自由的权利,她那颗被深深束缚的心,在一次次面对失去和背叛中几近绝望的挣扎,艾米丽的人生让所有读者都陷入沉思。类似的父权下的牺牲品,还有小说《烧马棚》中的主人公。

福克纳描绘的一个个经典的小说事例,教会我们的是:家庭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小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所要给子女的是合理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家长式”的压制。大多数人都理解物极必反的含义,我们在家庭中为子女开启怎样的一扇门,便是奠定了他今后做怎样的一个人。

②努力提升自己,是打破等级束缚的利器

小说中艾米丽正是因为出身贵族,所以父亲将她“保护”起来,不得与镇上的普通求爱者接近。这个做法导致她在得到释放后,义无反顾用错误的方式投入到爱情之中,对于同样在阶级上更为不匹配的北方佬投入了所有的感情,当然也包括报复式的情感。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虽然不会面临着如此复杂的等级制度,但是门当户对的思想依然贯彻在所有人的心中。不可否认的这种思想有它一定的正确性,也是通过了现实检验的,但如果你的人生中真的就遇到了并不“门当户对”但却又无法割舍的感情呢?

我们必须接受不可改变的原生家庭,想要打破束缚让对方及对方的家庭平等地接受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做自我提升。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不一一列举,只说一个传奇人物邓文迪。

邓文迪最初在广州医学院念书,课余时间学习英语,1988年下定决心出国并读完了四年本科,之后进入了耶鲁大学深造学习了MBA课程,她在美国闯荡多年,背负了很多骂名,经历了充满风险和辛酸的人生,但是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了自身价值,嫁入了与自己匹配的豪门。这些并不是绝对的,但至少我们应该懂得夯实自己的基础、提升个人的能力是每个人永远不会失去的资本。

③不求大爱予人,但求做好自己

小说中作者用灰暗的基调描绘了艾米丽悲惨的一生,虽然她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自己的父亲,但每一个“我们”是这个悲剧的推动者。

不论是艾米丽父亲死亡时,众人认为艾米丽已经越来越接近普通人的“看热闹”心理,还是艾米丽与荷默交往过程中,众人的阻止以及“怜悯”心理,到艾米丽最后落到“与世隔绝”孤独的情境,没有一个看客伸出援手反而是在推波助澜的议论纷纷,这些都是艾米丽悲剧的组成部分。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中的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他们比起艾米丽身边的众人更加不用背负道德上的责任。他们隐秘在我们这个安稳的时代背后,却以看客的心态怂恿着、期待着每一场风波的到来。

就像18年8月发生在四川德阳一名女医生的自杀事件,短短五天因为舆论的力量刀不见血,置人于死地。事后却证明是两个13岁男生对女医生做出了冒犯性动作,女医生要求孩子道歉却遭到拒绝,并进行了吐口水、做鬼脸等一系列侮辱性动作。医生的老公看不下去,情绪激动才发生后面的打孩子的情节。可是当我们知道真相又如何呢,网友道歉、安慰甚至反戈一击都无法换回女医生的生命。

并不是说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大爱无私,这也是无可实现的一个愿望,但至少请做到“无愧于心”。如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安守个人的本分、多一分怜悯之心,而不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向他人施加语言暴力,生活中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救赎。

结语:

福克纳一生创作了很多部短篇小说,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长期以来以伤感、充满悬念、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备受关注。读过这部小说后会有一段时期陷入无尽的哀伤之中,但同时这部小说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有效的启示。

当艾米丽用砒霜杀害荷默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已经宣告了终结,也使这一场“南方式的高贵”最终败给“北方底层爱情”的戏剧化人生达到了悲伤的顶峰。我们人生中的局限性和未知的事情有很多,当我们可以勇敢打破限制、看尽人生百态才更能知晓生命的意义。艰难困苦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辽阔,这时你才有能力对命运做出正确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qq.com删除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7月8日 12:07: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itsrcs.com/6684.html